常規下,藥品生產需要的中間體原來大多由醫藥企業自行生產。但近幾年隨著社會分工的深入以及生產技術的進步,一些醫藥中間體生產逐漸從醫藥企業生產中分離出來,而轉交給化工企業生產。從國際范圍來看,醫藥中間體目前已成為國際化工界的一大產業。
在我國,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大多為私營企業,投資規模不大,基本在數百萬到一兩千萬元之間。由于醫藥中間體生產利潤高于一般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又基本相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小型化工企業加入醫藥中間體的生產行列中;生產中間體的利潤率比原料藥偏低,而原料藥與中間體生產過程又相似,因此,部分企業不僅生產中間體,也開始向原料藥延伸。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醫藥生產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間體基本能夠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進口,而且由于我國資源比較豐富,原材料價格較低,目前有許多中間體實現了大量出口。
相對于原料藥及制劑,醫藥中間體的出口受到進口國的限制要少得多,而且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大制藥公司從節省生產成本與環保要求的層面考慮,將其醫藥中間體的生產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或者多從發展中國家進口質量可靠的醫藥中間體。這都給我國的醫藥中間體生產企業帶來了極好的商機。專家認為,由于多年累積的技術優勢和未來醫藥市場的巨大需求,我國醫藥中間體行業蘊蓄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家對環保日益重視,環保成本對中間體生產行業來說將是一道不容忽視的難題。 |